80后上海游泳运动员的辉煌岁月:从黄浦江畔到世界舞台的逐梦之旅
2008年盛夏的北京"水立方",当现场解说员喊出"来自上海的小将"时,看台上突然爆发出一阵熟悉的上海话加油声。那年刚满22岁的李晓明(化名),成为首个站上奥运游泳决赛台的80后上海本土选手。 在静安区老式里弄长大的李晓明,7岁那年被区少体校教练从暑期游泳班相中。"别的孩子怕水哭闹,就他像条小泥鳅似的在水里扑腾",启蒙教练王老师至今记得这个戴着红色泳帽的皮小子。每天清晨5点,父亲骑着永久牌自行车送他去虹口游泳池训练的身影,成为街坊邻居津津乐道的风景。 作为与刘子歌、焦刘洋同期的运动员,这批80后选手经历了中国游泳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十年。2006年多哈亚运会上,李晓明与队友打破4×100米混合泳接力赛会纪录的场景,至今仍是东方卫视体育频道的经典回放画面。 如今在浦东游泳馆担任教练的李晓明,正带着一批"10后"小学员重复他当年的训练路线。不同的是,训练池边多了智能划水轨迹分析系统,更衣室里挂着他当年参加奥运会的纪念照片。"现在的小囡条件好了,但拼搏精神不能丢",说着他掏出手机,屏保仍是那张泛黄的少体校毕业合影。一池碧水写青春
弄堂里走出的"浪里白条"
"那时候训练完手指都泡皱了,还要赶去上文化课。但看到南京路上挂着徐妍玮(上海游泳名将)的广告牌,就觉得再苦也值。"
黄金一代的集体记忆
退役后的涟漪效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