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足球的悖论
如果你是国足的粉丝,大概早已习惯了等待、失望,甚至是一种带着自嘲的热爱。从曾经的激情澎湃,到如今的低迷和无奈,中国球迷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梦碎的瞬间:腐败丑闻、成绩低迷、世界大赛屡屡缺席……离世界舞台的梦想似乎越来越遥远。
更让人无奈的是,中国在足球上的投入可不算少。这种推动力来自最高层,其愿景不仅仅是进一次世界杯,而是申办、参与、乃至捧起大力神杯。背后体现的是软实力和民族自豪感的投射、国家形象的塑造,以及在全球最具影响力运动中的话语权。
为此,中国在足球上的“基础建设”异常全面:新建体育场、青训中心、基层培训体系……政府砸下数十亿元。地方官员也受到激励,力求展现进步。国际大牌如耐克(Nike)、阿迪达斯(Adidas)等纷纷入场,赞助球队、建设场地、发力周边。
不仅如此,国足还大力引进海外教练和球星,希望通过外援带动联赛水平,拉动本土球员成长。然而,现实并不美好。联赛中不断爆出的腐败问题、俱乐部财务失衡,逐渐吞噬了那些曾经高涨的希望。
国足,一个典型的国家级悖论
自1998年以来,中国GDP增长了19倍,人均收入更是提升近50%。中国人普遍更健康、更高大——数据显示,1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比1990年高出7.5厘米。父母愿意为孩子的体育教育投入更多,球员的身体条件也更优越。按理说,这本该是足球腾飞的黄金期。但现实却相反:中国男足世界排名一路下滑,从“足球梦”提出的2013年起,从第37位跌至如今的第94位,甚至被人口不足200万的赤道几内亚超过。
球迷没退场,只是换了看台
尽管国家队令人失望,但球迷的热情没有减退,只是转移到了“脚下的草地”上。城市联赛、乡村联赛、本地小比赛爆发式增长,吸引了大量“真爱粉”。这波草根热潮不是偶然,它满足了人们对真实、参与感和“本地身份”的情感需求。在国家队遥不可及的时候,人们选择支持身边的“自己人”。
比如今年爆红的江苏“苏超”城市联赛,徐州、盐城、南通等城市的草根球队,因为打得起劲、好看,加上社交平台的传播,迅速出圈,成为现象级IP。仅在今年6月,#苏超城市联赛#在抖音播放量就突破一亿,多个球队还登上主流媒体头条。
品牌怎么跟进?
品牌们当然没有错过这波“草根热潮”。喜力(Heineken)、奥迪(Audi)、阿里巴巴的多个业务部门,纷纷下场赞助地方球队。但他们玩的,并不只是通过在球衣上贴品牌标识来提升品牌形象,而是策划一场场高度本地化、贴近当地文化且趣味十足的营销。
淘宝赞助了一支被戏称为“0州”的常州队——这支球队因为早期未能获胜而被球迷们调侃。淘宝在其宣传活动中,以自嘲的方式大肆渲染这个梗。花呗则在小红书发起互动投票,让用户选应赞助的球队。最终无锡队胜出。这一举动既互动性十足,又充满人情味,还顺带赢得了一波口碑。
这种赞助方式高度本地化,又善于用梗,让在江苏省外的球迷们都引起了广泛的共鸣。不仅本地人观看,全国各地的粉丝们也都纷纷加入,享受其中。
对品牌来说,这是一次教科书式的营销启示:
幽默致胜,尤其是基于本地文化的自嘲
实时跟进热点话题
找到对的切入点,小规模的本土品牌也能凭借敏捷性和文化契合度,迅速破圈
地方方言和身份认同,尤其在下沉市场的商业价值中不容小觑
这也意味着,对于那些习惯于与国家级联赛,或大牌明星自上而下合作的外国品牌来说,要放眼更广阔、更深入的地方,要看到真正连接人心的地方故事。
在China Skinny,我们帮助品牌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,无论是解读本土幽默、绘制草根文化图景,还是发掘一线城市以外的可扩展机会。如果您想在中国取得成功,欢迎与我们洽谈。